
儿童只有体验了生命的快乐、感受了生活的美好、历程了精神的富足,才会珍惜生命、收获生命,才会快乐生活、幸福生活!
儿童时期是生活进步的关键时刻,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有其推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让儿童在生命的源头有丰富的生命体验,感受生命的喜乐,把对生命的热爱、尊重、理解融入心底,这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场域中,抓住下面三个核心问题,帮助儿童感性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将是儿童一生的财富。
用心解答生命疑问 树立正确生死观
“我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儿童极其关心的问题,但对于大家如此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启齿;或者感觉这么深奥的问题讲了儿童也不懂,所以“捡来的”“充电话费送的”等回答比比皆是。
事实上,在这个图像年代,儿童已经从各种传媒渠道中接触到遗传、生殖等方面的常识。很多图画书会用生动、优美的画面配合简洁、有趣的语言解决“我是从哪儿来的”的疑问。英国作家艾伦所著绘本《小威向前冲》就是用儿童的思维回话儿童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图文并茂讲述一个小精子变成小孩子的过程,但又不止是一堂生理卫生课,儿童在阅读中了解了生命的孕育是一段爱意浓浓的旅程、是个永不舍弃的过程,从而感受生命之美、生命之道。
“生”的另一面是“死”。“人为何会死?我会死吗?我什么时间会死?”——这类问题是儿童对“死亡”的刚开始探索。花草枯萎、小动物没养活、身边的亲人去世,还有各种突发、意料之外、天灾人祸等会让生命忽然消逝,死亡是生命不可防止的事。长久以来,社会文化对死亡的禁忌和成人的困顿,使成人不知怎么样和儿童说到死亡,担忧他们很难同意生命消逝的消极感受与情感冲击,常以忽略、隐瞒、欺骗或敷衍方法处置,使儿童产生错误或片面的认知,以至于对死亡有高度的好奇、恐惧、焦虑。
阅读是非常不错的载体,借用出色读物和儿童一块领悟生命的变化和交替,知道死亡是什么,没有是什么,什么是不朽。图画书《爷爷有没穿西服》在文字和画面的缓缓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小主人公失去爷爷后的情感变化,领会时间可以抚平悲伤的道理,坦然面对死亡、同意悲伤;《一片叶子落下来》以一片叶子历程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平衡……通过如此的渗透,儿童会慢慢了解生命的得之不易,了解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不可能第三拥有,所以要珍惜自己和别人生命,并且在自发层面上感悟人的生命不止是为了我们的存在,更要紧的是让自己和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回归童年体验 享受生命过程
儿童时期是生命的开始阶段,童言、童真、童趣、童心……这所有都来自于生命的本色。至真至纯,是每一个个体也是人类群体最宝贵的财富。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指出:“不历程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没有成人。”人类进化到今天,仍然不能离开童年的慰藉,身心疲惫的成人一次次回望童年的无忧无虑、重温生命起点的真善美。
在所有生物中,人类的童年期是最长的,他的整个生命周期的30%都用于童年成长。所以,童年是生命进步的特定时期,是一个有序成长的过程,大家要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而不可以仅仅将它看作是成人的预备。假如大家一直急切地驱赶儿童走向成熟,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中小学教育应试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就会演变成“伤在起跑线上”,“金色童年”被“恐慌童年”替代。生命的早期离得远远的了梦想和诗意,没了纯真无邪和无邪,就会出现目前一些儿童感叹“活着没意思”的病态现象。
所以,儿童生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尊重和理解童年生活,维持它原有些生态平衡,保养维护它原有些自然生命状况;关怀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婴幼儿教育童的健康人格和生命情感,促进儿童身心和谐进步。苏霍姆林斯基对此做了解释:“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了这类,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促进儿童的进步,而且在于使儿童欢乐幸福。儿童只有体验了生命的快乐、感受了生活的美好、历程了精神的富足,才会珍惜生命、收获生命,才会快乐生活、幸福生活!
适应泛灵论 践行生命至上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依据实验与察看觉得,前运算阶段的儿童(2—7岁)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况,缺少必要的常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知之甚少,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主要表现为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不同开来,觉得外面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意向。
基于这一点,成人和儿童的交往中常常用“泛灵论”的言行相互影响。比如,公益广告“小草也会疼的”,就是以小花小草的口吻告诉儿童不要践踏草坪、乱摘花草,让儿童拥有一颗同理心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这比说教的成效好多了;再如,儿童对于动物有天生的喜欢之情,他们会蹲半天研究、守护一只小蚂蚁,不让大人踩死它,“踩去世了母亲就找不到它,会非常伤心的!”这是纯洁童心对生命的珍视;有的儿童喜欢乱扔玩具,成人假如拟物说:“哎呦,哪个摔得我好疼呀,不和你做朋友了!”儿童立刻会捡起玩具,抱在怀里向玩具道歉,将来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儿童便会了解应该善待物品,它们和自己一样也有感情。
所以,“泛灵论”就是儿童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与践行,掌握尊重、赏析、敬畏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掌握人物共存,珍惜我们的生命,同时也热爱、保护别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卢梭就曾指出,“大家的教育是同大家的生命一块开始的”。关注生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健全生命是教育不懈的追求。